从2019年4月开始,我陆陆续续也投几只私募了。虽然之前有写过季度总结,但是这次我想写写反思。反思和总结是不同的: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;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,是对假设的校正。
像我之前投淡水泉,这种是因为结果不好,所以促使自己做反思。其实我觉得像有些挣了钱的决策,也应该做反思,对当时的假设进行回头看。可能也会发现一些问题。下面我就按投私募的时间先后顺序,就各个产品进行一轮反思。其中观点仅代表个人,不喜勿喷。
(资料图)
(一)2019年4月-2021年12月,保银进取一号(投的那会儿还叫保银紫荆)。这个产品当时投的很偶然,本来是准备将快到期的非标产品(恒大金服)找个产品续一下。基于这个目的。就请教了一个前辈,介绍了陆普投资。当时一开始也没想投这个产品的,后来主要是因为前辈说他个人买了这个产品,也觉得这个产品是陆普当时架上最好的产品。于是我稀里糊涂的就突然改变计划转投这个品了。针对这个产品,现在回头看,要做以下反思:
1、投之前不知道这个产品究竟是个啥,纯属因为前辈说他投了,觉得这个好。换句话就是,弄不清自己到底想要啥,纯属跟牛人,求带飞。
2、投之前,压根没太关注产品具体条款。这个产品固定管理费2.2%,封闭1年(还是2年,不太记得),季度赎回。目前来看,条款比较苛刻。那会儿也没概念。
3、产品定位是A、H、美股中概,三地多头,还带做空保护。以为策略相对灵活,怎么环境都能挣钱,实际存在来回做错,反复打脸的风险。
4、只看了产品卖方资料,看到2017、2018年业绩爆炸(2017挣的多,2018回撤少),没有细致归因,结果2019年4月买入后,到2020年4月,基本没挣钱,错过一波行情。
5、2021年意识到产品的属性和条款与我本人的投资诉求不太匹配后,果断赎回换仓了。后来2022年至今,该产品一直处于最大回撤修复的过程中,且目前业绩也不咋地。
(二)2020年9月-至今,衍复500指增。2019年6月左右,当时明汯500上架陆普,投顾那会儿跟我介绍量化,我当时对量化的认知基本为0,投顾说了一堆,我不太懂,然后不敢投。结果2019年下半年明汯500业绩爆发.每周看的心痒痒。终于在2020年9月的时候,下定决心投一个量化产品,于是在衍复首发的时候投了衍复500,虽然现在衍复在持仓基金里面属于挣了钱的,但是也有些反思需要做:
1、买产品前,就一张A4一页通,关于管理人高亢的描述也只言片语,主要提到了学历、海外背景(two sigma?)、锐天。就因为投顾说产品好,刚刚募集规模小,建议投这个。然后就傻乎乎的买了,从听说到买入,就用了20分钟吧。现在回想起来,自己算命大。
2、对于衍复那会儿的实盘业绩没做横评。其实那会儿可以横评一下明汯、九坤等等500指增产品。结果那会儿没意识也没工具。同时更不懂看啥指标。
3、买产品前,没有细致了解市场贝塔的情况。500指增连500指数都没用看看百分位情况。现在想起来,算非常大的失误。
4、对于产品属性理解有偏差。当时以为衍复是做高频,小规模割韭菜利器,实则买了大半年才知道他是主要做中低频的。持有过程中也没有对标同期其他500竞品,属于一切都是懵逼的。不知道产品相对其他产品,究竟好不好。
(三)2020年9月-2021年8月,思勰思瑞二号。这个产品是个复合策略,当时买它,其实我对CTA完全没概念,也就看了卖方材料,历史业绩(2016-2020)非常牛,实盘最少一年没有低于年化10%,且复合策略里面的子策略含了稀缺的高频策略(投顾当时说,不单独卖,容量低)。持有11个月,挣了不到2%就走了。这个产品平手出来,反思如下:
1、压根没搞清楚这个产品纠结挣的啥钱,也没有横向对比同类产品。属于别人说啥就是啥,瞎买的
2、产品本身的售后服务,没了解过,导致持有过程中很迷茫。每周都像开盲盒。
3、CTA和股票之前的低相关性,当时没搞懂啥意思。导致股票涨了,结果这产品净值不动,无奈。
4、投顾本身对该类产品认知有限,加上净值表现不好,跟产品管理人的沟通处于断线状态,拿不住。
5、由于持有了这个产品,慢慢开始去学着了解cta策略。从2022年初开始系统学习,到目前为止,还是觉得这玩意不太看得懂,不适合现阶段我的配置需求。
(四)、2021年3月-2023年4月,淡水泉成长。这个产品我专门写了一篇详细的反思、总结。这里就不再重复展开了。持有25个月,亏30%+。
(五)、2021年8月-至今,博孚利国强一号FOF(对标500指增FOF)。购入的第一只FOF产品,是赎回思瑞二号调仓过来的。当时市场上量化大热(6、7月量化集体业绩爆炸,很多新产品上线就百亿规模),比如星阔、天演、启林等等。目前该产品亏损6%左右。
1、买卖时候有充分考虑到贝塔分位的问题,属于不贵的位置买了产品。但是,这个考虑不够全面,没有看多个时段的分位(3、5、7、10年),时间选择不同,可能出现指标失真。
2、有充分了解FOF两层费率的情况,知道两层费率未必比买单品贵。同时直销,免认购,追加、赎回灵活。
3、买之前有了解当时FOF的持仓情况。基本当时都是大白马指增,后续渐渐调仓到了黑马、高频指增,结果2022年表现非常中庸。
4、了解到底层子基金多是按超额提carry,觉得条款比绝对收益提carry有优势,结果没有想到在整体负收益有超额情况,还要提carry这种情况。属于当时没考虑全面。
5、合同里面设置了预警线和止损线。2022年4月底差点击穿,让我对预警线和止损线有了清晰的认知,未来不投带这种条款的产品。
6、虽然产品对标中证500,但是管理人还是会选择性、阶段性、小仓位配一些“性价比产品”,比如1000指增、空气指增、主观多头、股指策略。这一块,在合同里面没有约束,但是从目前实操情况看,喜忧参半吧。后续还要继续观察。
7、管理人虽然没有搞定期的线上沟通,但是我通过渠道提问题、提建议。都能很及时的回复和改进,这是值得点赞的。
8、买之前也通过三方网站,对比了博孚利和其他单品的实盘历史业绩。看了夏普、回撤、平台期、最大回撤、最大回撤修复时间等等具体指标,也关注到了“超额收益曲线”,也对比过传统单品和FOF提成合同条款的优劣势。
9、买之前没考虑到“大热必死”的问题,那会儿量化都太热了。结果后面业绩马上进入平台期。
(六)2021年10月-至今,中金多策略FOF(罗二叔),大类资产配置FOF的一个尝试。8月跟博孚利沟通后,我个人对FOF产生兴趣,于是市场上到处找各类FOF管理人(券商、三方、银行等等),偶然了解到了中金的FOF产品线,通过细致沟通后,觉得参与一下。持有到目前,亏5%左右。反思如下:
1、买之前,费率、封闭、条款,考虑的已经比较全面了。目前看来,这一块还是没给自己埋雷;
2、买之前的市场点位也有认真考虑,且建仓频率明显放慢,采取小仓位先进去,后面调仓(保银)加钱的方案。
3、加仓的过程,目前看不太合适,一口气大比例加仓(2023年1月底加仓,2023年1月跌的很厉害,于是想抄底,怕踏空),实则做的不好,应该分批定投。如果按分批定投的思路,到现在的收益会不错。
4、买之前对管理人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管理人公众号的文章。该产品属于首发没实盘业绩,拿的是管理人过去资管的历史业绩(存在众多实盘“矮子里面拔高的“”,你没法证伪的风险)
5、买之前没考虑到该产品到底是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,属于不知道如何评判产品状态。后来线上会上问了这个问题,管理人说是对标中证800。
6、管理人搞定期的线上沟通,我通过渠道提问题、提建议。都能很及时的回复和改进,这是值得点赞的。
(七)2022年1月-至今,中金全天候FOF(主观CTA),当时买这个品,是因为是罗二叔管的另外一个品,前一年业绩、回撤实盘表现不错。且正好有人空出来号(不多),然后偶然介入。目前盈利1%+
1、投之前刻舟求剑,看着产品之前实盘平台期就4个月(当然实盘也就1年多,现在觉得当时自己挺蠢的),投的时候净值不创新高有2个半月了,觉得后面应该很快起来,结果犯了“刻舟求剑”的错误,买入到现在,一直都是平台期,尚未突破。
2、对该类产品认知不全,属于冲动行为。先上车后补票的投资,不可取。
3、当时为了配置而配置,为了变动降低整体配置里面股票基金比例,于是选择加一些其他策略。没有做到“不懂不投”
(八)、2022年2月-至今,明汯股票精选。空气指增产品,全市场选股,不对标具体指数,在2022年4月15日还加仓了一笔,目前盈利15%+。这个产品我目前觉得比较满意,虽然不是盈利最多的。但是买这个产品的逻辑比买之前的产品清晰很多。
1、买之前有清晰的做过产品优、缺点分析;也做过对比分析(当时跟慎知对比)
2、买之前充分考虑了产品费率的问题,拿到了免认购费的产品。
3、买之前当时有考虑过整体市场估值情况,考虑到了“买卖看贝塔”的因素。
4、买之前有充分考虑过手头上量化、主观多头的配比情况。(尽量保持1:1)
5、买之前充分预想了后续如果市场好了或者不好该怎么应对,完成了相应的预案(4月中旬加仓就是按既定操作预案执行),4月底跌到最低没加仓,这一块是有点跌怕了(怂了),不敢时隔半个月把子弹都打完,这又没很好按照既定预案执行。
6、买之前选在了量化阶段性业绩一般,明汯受到信任危机的时候(2021年1季度)没缓过来。
(九)、2023年4月底-至今,仁桥。主观多头,逆向投资,按4月28日净值刚刚建仓。
1、买之前有清晰的做过产品优、缺点分析;
2、买之前充分考虑了产品费率的问题(固定管理费低于2%),拿到了免认购费的产品。
3、买之前当时有考虑过整体市场估值情况,考虑到了“买卖看贝塔”的因素。
4、买之前有充分了解了自己到底想要啥,不想要啥,以及这个产品过往超额收益的拆解和归因(选基看阿尔法)。
5、买之前充分考虑到要避开热门的基金。最近都是量化比较好募。也通过多个渠道查看了产品的三方尽调报告。
以上就是我想到的买私募基金以来的反思,可能有些遗漏的地方,但是个人梳理完了,回头看,虽然踩了不少雷,也靠运气挣了一些钱,但是总体而言,买产品的思路在完善,通过写下来留痕,定期回归,不断反思总结,期望得到提高。
@雪球创作者中心 @雪球私募 @今日话题